您的位置  > 互联网

盘点史上最负盛名的“著名”的电脑病毒

盘点史上最“出名”的计算机病毒

1.CIH (1998)

说到病毒,首屈一指的就是当年的CIH。 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他病毒会损坏计算机软件(最多是操作系统和数据文件级别),但CIH会损坏计算机硬件(使计算机无法启动)! 当时的恢复方法,除了彻底清除硬盘数据外,还需要使用专业工具重写主板BIOS。 也是从那个时代开始,杀毒厂商提出了所谓的专门查杀工具,主板厂商也开发出了双BIOS等一些奇奇怪怪的设计。

被CIH病毒破坏的主板启动界面

2. 红色代码 (2001)

“红色代码”乍一看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名字,但在当时,这对许多服务器管理员来说是一场噩梦。 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网络蠕虫。 它通过一种名为“缓冲区溢出”的黑客技术,专门感染了微软的IIS服务器(微软WEB服务器)。 该病毒最大的危险在于它可以完全获取受感染计算机的所有权限,甚至窃取机密数据。 正是因为它破坏的大部分是网络服务器,所以该病毒的危害性大大增强!

红色代码病毒

3. 冲击波 (2003)

许多人仍然对这种病毒有记忆。 他们回想起一个机房的几百台电脑全部重启、重启、再重启……或许你能明白小编所说的,那是多么壮观的事情。 一个景象。 病毒通过利用系统的RPC漏洞进行传播。 只要计算机上启用了RPC服务并且没有打补丁,就有可能受到冲击波病毒的影响(是不是很像最近的“永恒之蓝”?)。 被感染的计算机会出现很多异常情况,比如时不时弹出RPC服务已终止的提示、系统反复重启、无法收发邮件、无法浏览网页、无法复制文件等……虽然没有像永恒之蓝那样破坏硬盘数据,但基本上让电脑瘫痪了,这在当时也算是巨大的损失了。

当年可怕的“重启系统”提示

4. 冲击波 (2004)

“冲击波”挥之不去,“冲击波”又来了。 一年后,另一种与冲击波行为类似的计算机病毒又重返网友电脑。 从名称来看,这两种病毒似乎并没有太大区别。 甚至重新启动提示看起来都一样。 但事实上,利用的是系统RPC漏洞,而利用的是系统LSASS漏洞。 不管怎么说,这两种病毒一直都是那个时代的噩梦!

“冲击波”病毒与“冲击波”一样出名

5. 熊猫烧香 (2006)

说起大熊猫,我们总会想到那可爱又天真的样子。 谁能想到它也变成了可怕的计算机病毒? 从2006年底到2007年初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一种名为“熊猫烧香”的病毒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 一时间,各大网站和个人电脑上都布满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病毒图标——一只烧香的熊猫。 除了图标之外,熊猫烧香还会更改一些系统文件,导致个人数据丢失。 而其始作俑者,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的李军,当年也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很多人都看过“熊猫烧香”

6.磁盘驱动器(2007)

Disk Drive是一种下载器病毒,主要通过U盘和局域网ARP攻击传播。 如果您无法访问各种安全软件站点,或者无法安装之前下载的安全工具,则您可能感染了磁盘驱动器病毒。 与以前的病毒相比,磁盘驱动器最大的危险在于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检测到损坏的文件,并在病毒执行后将病毒本身删除。 此外,该磁盘驱动器还采用多达六种反击手段,强制关机,逃避杀毒软件的检测。 很多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杀毒软件都屈服于这种病毒!

磁盘驱动器病毒

7. 超级病毒 (2010)

与以往的计算机病毒不同,“超级病毒()”是第一个攻击工业基础设施的网络蠕虫病毒。 它通过利用西门子控制系统(WinCC/Step7)(SCADA)中的漏洞来感染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并向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写入代码以达到破坏目的。 因此,你会发现它破坏的对象并不是普通病毒那样的计算机或服务器,而是伊朗纳坦兹核电站这样的“高大上”设施。

年度最流行“超级病毒”

8. 永恒之蓝

2017年5月12日,一种名为“”的计算机蠕虫病毒席卷了整个互联网世界。 短短一天之内,英国就有40多家医院遭到大规模网络黑客攻击,71个国家受到严重攻击。 许多大学的校园网络已经瘫痪。 据公开信息显示,它通过攻击系统445端口漏洞(MS17-010)来达到其传播目的,可以在短时间内感染系统中的所有计算机。 当计算机受到攻击时,会意外弹出勒索对话框,要求攻击者向黑客支付一定数量的比特币才能恢复数据。

当然,黑客的威胁并非空穴来风。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感染目标机器后,它会自动加密硬盘上的所有文件,涵盖了几乎所有日常可以使用的格式:文档、图片、音频和视频,还有一种让人想哭的感觉。 从这段时间全球的反应来看,无论是微软还是其他安全网络厂商都推出了一系列的应急响应计划。 目前,病毒造成的危害已逐步得到遏制!

永恒之蓝病毒

写在最后

纵观计算机病毒多年来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病毒是与计算机、互联网同时产生的产物,但随着各种安全防护工具的普及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近年来类似“熊猫烧香”之类的恶性病毒越来越少见。不过,近期的爆发依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定期打补丁、定期备份重要数据永远不会是一个过时的话题!警报钟声已响,做好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