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

秉烛夜游什么意思

秉烛夜游

    秉烛夜游,最早出自古诗十九首,说的是东汉时期文人蔡邕的故事,因为“清夜游于园中,手执一根小蜡烛”,后人就以“秉烛夜游”来形容游览时间短暂,也可以引申为及时行乐。

秉烛夜游,简单四字,其实内含了人生及时行乐的哲理。人生苦短,古人早就感受到了这一点,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又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喟叹。在秉烛夜游这四个字里,可见得一种特别的情境与心境:第一,天已晚了;第二,四周很黑;第三,有点看不清路;第四,忽然有了游玩的兴致。

    秉烛夜游,当然是在古时较为封闭的环境中,通常都是大户人家或文人墨客的小范围雅集。不过,这话后来被广泛引用,场合就不再局限于大户人家或雅集了。在白日里奔波忙碌之余,或在漫漫的长夜里无法入眠,此时有闲暇和雅兴的人,也爱秉烛夜游。只不过他们是在另一种心境下游玩的:前路正长,时间却很短,“天长路远魂飞苦”,这种特别的感觉其实是一种矛盾:一方面是“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匆匆忙忙、奔波劳碌;另一方面则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悠然自得与及时行乐。

    虽然,“我欲乘风归去”,但“又恋凡尘烟火”,面对着那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得与失、荣与辱、成与败、福与祸、贵与贱、进与退、去与留,大多数人常常犹豫、纠结、傍徨甚至焦虑,“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心境并非常人所能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受却并不难理解。此中还有一种挡不住也逃不脱的时间的无常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其实夜是公平的也是无常的。它的给予有限:天只有一方,地只有一床。就是这一方有限的空间里,“行到水穷处”的时候往往也是“坐看云起时”,绝处也会逢生。面对此情此景,善于想象和联想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抚今追昔,甚至还会设想“明朝散发弄扁舟”。

    时间在这里或那里暂停或慢下来,“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然而秉烛夜游的人们并不像夜晚观月的苏轼那样思虑万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多的人则是放任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快活似神仙”。

    秉烛夜游当然是一种很美的意境。不过现代人秉烛夜游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变化:一是环境的变化。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蜡烛”早已不是照明工具了。人们夜晚出游时不再需要手持一根蜡烛了,“秉烛”就有了点矫情。二是心情的变化。现代人出游的目的早已不限于单纯的消遣娱乐了。人们出游往往带着明确的目的性:或为放松身心而游,或为充实精神而游;或为寻找灵感而游,或为排遣郁闷而游;或为增长见识而游,或为享受生活而游……总而言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不过无论怎样变化,“秉烛夜游”这一说法依然存在并被沿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