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互联网

风靡一时的米聊?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2月16日,全球下载量已飙升至800万,势头不减,持续推动全球音频社交热潮。 目前尚未向公众开放下载和使用。 所有下载者只有受到使用该软件的内测用户的邀请后才能下载。

2月19日,小米科技推出的即时通讯应用正式停止登录并关闭服务器。 根据此前的公告,“今后您将无法再登录和使用”。 2月1日停止账户注册和消息收发后,告别了市场。

两个社交应用的情况完全不同。 一个是风头正劲,一个是没落。 但如果从长远来看,现在如此流行的东西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悄然消失的米了呢?

一半是火,一半是海水

2010年12月10日,米聊正式上线,成为国内第一款专门针对移动互联网的聊天软件。 米廖并没有他的辉煌时刻,曾经在激烈的战斗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

最初的流行恰逢很多特点:熟人语音启动、聊天页面简单,更重要的是,推出时,社交领域还是一个蓝海市场,当时的人们对即时通讯软件还没有兴趣。 。 意识不够,直接促成了米里奥的先发优势。

在此背景下,的快速增长也是可以理解的。 2010年正式上线后,凭借简单便捷的聊天模式,以及不断推出的语音、图片、红包、广播、视频通话、远程协助、屏幕共享等功能,迅速走红市场。 2011年4月,仅一年后,用户数量就突破100万,两个月后这一数字增长了四倍。

它的火爆依赖于马斯克2月1日的直播,他在直播中谈到了“是时候移民火星了、比特币、创业”等话题,吸引了至少5000人观看和互动,随后扎克伯格等人的参与共同功不可没到火。

与依靠“带货之王”马斯克出名相比,米了的走红更多的是草根口碑。 走红后,一度被雷军与小米手机、MIUI系统并列,被称为小米的事业版图。 “三驾马车”,但谁也没有想到,不到十年的时间,被寄予厚望的米廖就走到了尽头。

尽管一开始就以强势、惊艳的方式闯入了人们的视线,但小米仍然是一家资源有限的初创公司。 其手机业务暂时不堪重负。 想要同时兼顾硬件和软件,抵御依赖资源的微信的强势攻势,更是难上加难。 强大的腾讯,无论怎么看,米聊都没有什么胜算。

从此,微信和米聊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社交应用互相争斗。 微信在熟人社交站稳脚跟并拥有上亿流量后,又推出了公众号+搜索+小程序的组合。 为了打通社交和内容之间的墙,微信还推出了企业微信,成为商家与客户沟通、提供服务的直接工具。 社交网络的布局已接近完善,微信的社交地位也越来越稳定。

另一边,米廖则崩溃了。 米廖并不是没有想过要救自己。 2013年,雷军在接受搜狐IT采访时表示:“腾讯微信已经非常成功,但还要继续做下去,希望给用户带来新的功能和不同的体验。” 当时,腾讯微信用户数突破1亿,米聊拥有近1300万用户。

2018年6月,宣布“重新上线”。 新米聊APP在各大应用商店上线。 还推出了很多新功能,比如聊天互动,扩大了直播内容,还增加了有趣的小游戏,但当时微信太强大了,的变化仅限于忠实的米粉群体,而仍未能挽回颓势。

同样,二月才刚刚过半,热度就已经大幅下降。 百度指数显示,2021年2月以来,搜索量快速上升,8日达到最高峰,百度指数达到近8万,随后逐渐下降。 与此同时,用户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在越来越多的国内模仿者身上,高开低走。 离开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不想起米廖。

中国市场的两种可能性

可以看到的是,在巨大的产品流量和内容流量所构建的坚实基础上,大量的社交服务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米聊、微信、多闪乃至现在的这些,都是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社会使命的工具。

在推出的前几个月,用户增长缓慢。 去年7月,公司只有两名全职员工(创始人),Paul和Rohan。 最初的测试版用户包括硅谷投资者、科技公司员工、名人和政界人士等,现在已经扩展到包括名人、网络意见领袖等名人。

这也预设了“精英化”的标签,这既是邀请制传播的结果,也与音响产品的特性有关。 发言者大多是“名人”,高话语权的大V为产品背书,纵向内容的延伸,使其比普通社交软件更加严肃、垂直。

邀请系统、听后即刻、即时通讯等功能是横向整合的底层基础。 它们在内测阶段诞生,并沿着横向和纵向的路径不断迭代,形成功能简单且有限的服务体系。 ,这款车型几乎以前从未见过,给国内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这与过去的发展类似。 用户新鲜度是产品在冷启动阶段大幅增长的唯一途径。 米廖抓住了先发优势。 但后来微信推出后,用户被分流,导致米聊发展不温不火。 直到2021年1月20日宣布停服计划后才流行起来。

回到现在,中国有很多山寨者。 如果想要避免流量枯竭的命运,下一步发展的一种可能就是强化自身的社交工具属性,打造产品壁垒。

社交产品的核心魅力在于把握需求、满足需求,高效促进用户之间的匹配和交流。 例如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等,都是以连接人、连接内容、连接人、连接服务为目标。 正如张小龙所说,“重点不是做内容,而是做底层连接,这一点非常重要”。 打通就是打通服务的底层设施。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未来可能会被标记为语音版本。 微信。

这就需要支撑独立场景的核心玩法,并与传统社交玩法拉开距离。 当前的话题范围正在扩大,参与门槛正在降低。 人们可以在上面分享更多的话题,这给了资本市场足够的想象空间。 空间。

但问题是,产品简单性和业务增长之间一直存在着悖论。 腾讯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如电商、出行、旅游、短视频、内容分发、问答社区等)似乎与腾讯自身的社交基因有关。 微信花了10年时间完成了这整个过程,市场能否有足够的耐心值得怀疑。

就像最初定位为跨平台、跨运营商的手机短信工具,主打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 只要用户的手机可以上网,就可以使用免费的对讲功能。 不过,后来,迅速推出了图片、视频、文字、红包、广播、视频通话、远程协助、屏幕共享等一系列功能,一定程度上让应用变得更加臃肿。 再加上使用场景的缺乏,人们对其定位的理解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对我来说,简单是吸引用户的典型特征。 如果添加太多的工具属性,就会成为一种约束。

另一种可能性是向社区内容迈进,这是米廖尝试过但未能走的一条路。 为了避开腾讯的锋芒,米聊一度选择服务垂直米粉人群。 米粉们会在上讨论系统。 、智能手机的功能需求和意见,当时的讨论氛围已经形成。

但不得不说,社交是行为最丰富的生活场景,适合作为新用户接触产品的低门槛渠道。 然而,正是因为“社交”太过普遍,那些想要将“社交”作为深度信息/价值输出的入口却异常困难。

如果社交网络能够承载的话题过于狭窄或者不确定,人们留在产品中的根本因素也会变得不可控,比如用户活跃度的持久性。 换句话说,很难保证用户的留存。 我曾经想改造社区,米了的失败是前车之鉴。

从现有的讨论场景来看,它更像是微博和知乎的混合体。 使用场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以意见领袖、大V为中心,一种是因共同任务而聚集。 “去中心化”就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沿着这条路,国内也出现了很多模仿者,比如TWO、 Bar、笛找、Juju等(目前映客的“ Bar”已经从和苹果商店下架)。 网友体验后反映,参与人数少、讨论话题质量低、产品体验不流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产品结构很容易复制,但同样活跃的讨论氛围和应用风格却不容易复制。

尽管还没有真正的挑战者出现,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想要打造“社交”作为内容流量基础意味着成本不断增加:主持人、房间风格、管理对话、受众沟通等功能仍需不断完善,需要采取强有力的运营策略来维持良好的发言空间秩序而社区规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营造社区氛围,这对于一家成立时间不长、内容和用户储备不足的公司来说显然并不容易。

无法逃脱最后的命运

至少在下一次设备创新之前,在熟人社交领域基本上没有任何软件可以击败微信。 从商业成败来看,“微信苦不堪言”并不是一句玩笑。

据媒体统计,虽然直到2014年社会领域创业项目持续大幅增长,累计增速超过50%,但剔除未启动、收购、关闭、转型的创业项目后,数量不足三分之一。 的公司如期获得融资,但标准为B轮及以上,仅占所有项目的2.8%。

第一个攻击是罗永浩的子弹短信。 一经推出,激活用户就超过700万,一度被视为“微信抖音”。 然而,注意力逐渐消退,子弹短信数据开始断崖式下跌。 其他如多闪APP、王欣公司推出的厕所MT、聊天宝三款软件当天对微信发起攻击,从熟人、陌生人等多个角度攻击微信,甚至在没有造成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就被强制下线。溅。

但社会上也不乏变化。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视频和音频正在成为继文字之后社交领域的主要承载点。 对于视频社交的想象,抖音、快手作为主力渴望参与,微信则通过视频账号对接内部业务系统。

音频方面,尼尔森互联网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网络音频节目听众规模达6.61亿人,接触率为47.55%,占网民规模的82%; 而网络音频节目的听众明显更年轻、知识更丰富、素质更高。 互联网用户日趋成熟、受教育程度提高,高端人群占比更高。

在这种趋势下,“人人都说”和“人人听”成为社会生产模式发生巨变的典范。 《》的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语音社交似乎潜力巨大,《》的出现至少给了人们一种期待。 ,关于它的讨论和想象也是层出不穷。

不过,一夜爆红与全民爆款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仅限于一二线精英群体。 使用门槛太高,文化差异阻碍其下沉。 也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快速扩张,这给国内竞争对手留下了一定的差距。 竞争机会。 一旦腾讯、字节跳动等巨头凭借强大的流量和资源进行降维攻击,即便是获得第一波红利的人,很大程度上也会重蹈米聊的覆辙。

正如前面提到的,随着新鲜感的消退,用户需求的丰富必然会促使应用进化出自己的模式。 对于我来说,或许外部内容可以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但在产品定位、设计、主流功能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更多模仿者的出现,已经没有时间了。 太多了。

商业化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目前的商业化形式是广告和付费。 其创始团队目前的想法是向听众收费,然后分发给主持人和演讲者。 播客的商业化依然困难,几乎是在内容层面。 这是产业商业化的最初级阶段,想要增加付费业务,还需要改善社区氛围和内容质量。

总的来说,在整个国内互联网行业,微信现在是唯一的社交巨头。 米聊以及这些社交产品的出现,代表着人们努力增加新的沟通方式,也代表着整个社交行业中勒索的出现。 天鹅的可能性。 米廖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