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互联网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撰写的三个误区,你中招了吗?

明确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提出研究方法是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内容。 然而,一些论文提案报告错误地将“研究原因”视为“研究问题”,将“主题编织”视为“研究问题”。 《文献综述》将“研究方法的列举”误认为是“研究方法的应用”,从而在撰写提案报告时陷入三大误区,严重削弱了提案报告的质量。

提案报告是论文的预演和雏形。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份好的提案报告就意味着论文成功了一半。 然而,由于研究生对提案报告的准备或理解不够,很多提案报告显得形式不完善,即大多提出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框架等,但在提案报告中隐藏着一些正式规范背后的误解,严重影响了论文提案报告的质量,迫切需要引起应有的重视。

误区一:把“研究原因”当成“研究问题”

提案报告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阐述研究问题。 原因无需赘述,因为任何研究都是对问题的研究,而不是知识的传播。 因此,在提案报告答辩会上,老师经常会问“你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时候,大部分研究生都会一脸茫然、迷茫。 研究生们一方面深知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心里却在嘀咕:提案报告写了这么多内容,尤其是专门的“问题提出”或“问题提出”。问题根源”,老师没看过研究吗? 问题? 其实,这里的秘密就在于,有些研究生只在“问题的提出”或“问题的由来”中阐述研究的必要性,而错误地将“研究原因”视为“研究问题”。 例如,《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叙事研究》,在“问题提出”中,解释了《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叙事研究》的三个理由:①“学校德育现状令人担忧”。 ”。 其讨论中,无论是“传统的德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还是“网络给德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又或者“学生思想状况不容乐观”,旨在说明“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②《语文教学工具性与教育性的整合》。 通过揭示“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特点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可能性”、“语文的教育内容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条件”,无非是试图说明其可行性。 “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③“用叙事方法研究教师课堂教学已成为教育研究者的追求。” 其阐释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框架——教育叙事的基础”和“课堂教学场景——教育叙事的源泉”。 这些观点只能说明用叙事的方式来研究“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适宜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既然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教学”打通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就无需论证将德育纳入教学的必要性。 更何况,“问题提出”或“问题本源”本来是为了澄清研究问题,但谈论研究原因,不仅违背了“问题提出”或“问题本源”的初衷,而且使下面的解释(如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都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为了摆脱把“研究原因”当作“研究问题”的误解,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研究问题。 通俗地说,“研究问题”是一种混乱或矛盾,是理论或实践中存在但尚未被探索或解释清楚的问题。 主要有三个表现:①现有研究根本没有认识到或发现的新问题。 比如,教师特岗计划实施带来的问题、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等等。可以说,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总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研究的新的教育问题。 ②现有研究未采用或采用不够成熟的视角和方法。 同一个教育现象或事实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重新解释和研究。 例如,教师成长的叙事研究,相对于原有的哲学思辨,是一条试图通过叙事揭示教师发展的新研究路径。 ③研究者直观地预感到可能出现的新观点(相当于研究假设)。 例如,对于新课改引发的关于知识重或轻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反对新课改的可能不是重知识或轻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问题。 。 换句话说,判断一个问题能否成为研究问题的标准是,研究的对象要么是新的教育现象,要么是现有的教育现象从新的角度(新理论、新方法)出现。 出现新的面貌,或者现有的教育现象出现新的变化,否则不适合研究。 因为研究解题不是考试的答卷,不是现有答案的复制,而是对未知问题的试探性答案。 就“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叙事研究”而言,我们可以从描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缺失以及相关研究中对叙事研究方法的忽视入手,进而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诚然,研究问题的确定并非只是突然的灵感。 它大多需要研究方向的确定、相关文献的研究、研究问题的初步确定、研究问题的论证等反复酝酿和酝酿的过程。 也就是说,研究生在选题之初,通常会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大致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或领域。 此时,研究问题只是一种宽泛、朦胧、模糊的意识,而这种宽泛、朦胧、模糊的意识仍需要借助相关文献的研究来逐渐变得清晰、具体、具体。 因为相关文献的研究会告诉研究者学者在某个研究领域解决了哪些问题以及尚未解决哪些问题。 只有明确现有研究成果的缺点或缺陷,才能初步确定研究问题。 提案报告是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选题的必要性和创新性进行的理论分析,即对最初确定的研究问题的重新认识、重新分析和重新论证。

误区二:把“话题编织”当作“文献综述”

提案报告中之所以写文献综述,并不是为了陈述某个课题的相关内容,而是通过呈现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说,依靠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来衬托自己研究的意义。 因此,提案报告的文献综述应该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解释别人在这个问题上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然后通过揭示这些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指导。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努力的方向。 如果研究问题相同,则应重点说明现有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和材料,并重点指出自己研究中尝试使用其他研究方法或材料的原因。 但无论是揭示现有相关研究成果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澄清自己尝试使用的其他研究方法或材料,目的都是通过相关的描述来体现自己研究的价值。研究成果。 由于研究生不知道文献综述的含义,提案报告中的文献综述大多写成“主题编织”,即围绕某个研究主题列出相关文献。 格式是某个学者就某个话题说了些什么,以及某个学者就某个话题还说了些什么,以及某个学者就某个话题还说了些什么。 例如,《论面向对话的学校德育》的文献综述简要概述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和“保罗·弗莱雷的对话理论”。 这种仅仅罗列文献的作者、标题、核心思想,而不采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取其精华、去伪存真的做法,显得完整而深刻。 ,但仔细一看,这样的文献综述仅与研究主题相关。 除了告诉别人一些相关知识之外,并没有凸显出自己研究的独特价值。 或者说,与现有研究相比,本研究试图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它是同意还是反驳现有的观点? 如果您同意,哪些新的事实材料需要充实? 如果是反驳的话,原来的观点有什么缺陷呢? 您自己的观点如何超越现有的见解? 即使你同意,你又同意哪一种观点呢? 为什么?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这篇文献综述只字不提,从而把文献综述变成了“话题编织”。

要摆脱文献综述中“话题编织”的误区,需要转变路径,将“话题编织”转变为“问题引领”。 “问题引领”是指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全面、全面地展示和陈述与该问题相关的文献已经说过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提出和回答,或者陈述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 不同的研究方法或材料。 它与“主题编织”的根本区别在于整理和阐述现有研究成果的主线、目的和思路。 “问题发起”以要研究的问题为主线,“话题编织”以要研究的主题为主线; 前者是为了阐明和突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价值,而后者则是告诉别人某个研究课题的目的是什么? 前者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突出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的价值,而后者仅概述现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当然,“问题前兆”的文献综述需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要研究的问题包含哪些子问题,以及各个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如果厘清了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所包含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对“问题前兆”的文献综述可以大致分为对所要研究的核心(母体)问题的学术澄清、各组成部分( sub) 对问题的逻辑阐述以及对要解决的各种问题的重述。 例如,在《论教育学研究的价值生成》中,作者回顾了已有的研究成果,陈述了教育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概括为“是否在思考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而教育学研究,到底是为了弥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距,还是国外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和原创化?最终目的无非就是提升教育研究的价值,而如何提升教育研究的价值呢?教育研究的价值是上述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当前元教育学研究需要深入探讨和系统论证的问题。” 这样,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就明确并凸显了所提出的“如何提升教育研究价值”研究问题的价值。 然而,如果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已经被现有的成果解决了,或者研究者未能针对这个问题找到未解决的问题,那么研究仍然没有价值。 因此,笔者在描述各个子问题时,分别回顾了教育研究与思想、教育研究与国外教育理论、教育研究与其他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等子问题。已经说过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凸显了本研究的价值。 最后,在对各个子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重申了所要研究的各个问题的意义。 可以说,“提出问题”的文献综述不仅可以避免基于弄清楚别人在某个问题上解决了什么、哪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而进行主题编织的错误,而且还可以引爆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的目的。 值,从而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的意义。

误区三:把“研究方法列举”当成“研究方法应用”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问题的基本观点是提案报告的基本要素。 换句话说,提案报告至少应该告诉读者“研究什么、如何研究、预期的结论是什么”。 如果说问题表述和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阐明研究问题,那么研究方法就是解释如何解决所提出的研究问题。 解释如何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并不是罗列各种研究方法,而是论证研究方法的应用。 然而,大多数提案报告的缺点是简单地列举研究方法,将“研究方法的列举”误认为“研究方法的应用”。 例如,“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历史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简单摘录各种研究方法的说明,从而把研究方法的使用变成研究方法的说明。 更有什者,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混杂在一起,如枚举调查法、访谈法、定性研究和叙事研究等,殊不知定性研究和叙事研究并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范式。 定性研究通常是相对于定量研究而言的,常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尤其是观察和访谈方法; 叙事研究并不是与调查研究平行的研究方法,而与叙事研究平行的通常是实证研究。 而且,如果调查方法没有明确表述为“问卷调查”,那么通常意义上的调查方法就包括访谈法。

要摆脱“列出研究方法”的误解,最好的方法是描述和呈现你打算如何解决研究问题。 例如,调查方法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计划如何解决的,应如实描述和展示。 因为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之间的区别是人为的,某个问题的解决总是意味着解决该问题的某种方式,而某种方法也总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方式。 只有当人们反思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时,才会产生解决什么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的区别,才会产生“问题”和“方法”的区别。 提案报告的“研究方法”用来陈述研究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与所要研究的问题内在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研究方法虽然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但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路线、方法往往也不同。 因此,研究方法的阐述不仅要与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相一致(通过提出问题来完成)相互对应,而且应与研究内容中的具体问题基本对应。 因此,在阐述研究方法时,“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对研究内容涉及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设计合适的研究方法。 如果不可能做到如此精确,至少应该讨论关键问题所需的研究方法。”当然,解决某个问题不仅需要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还需要一套可操作的思维框架。事实上,从研究方法的功能来看,众多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①获取研究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形式化处理的方法,例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方法等都是获取研究数据的方法,而对数据(文本、数据、音视频记录等)进行形式化处理的方法则包括定量方法和非定量方法。例如,理想型方法、系统方法等具有构建理论框架的功能,而体现“分析-论证”和“理解-解释”的典型方法有民族志研究、叙事研究、解释学研究、概念研究等。 ③指导研究的理论视角,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视角。 选择某种研究视角也意味着使用特定的话语体系,即由基本概念、命题和方法论原则组成的一套理论话语。 例如,博弈论、人力资源理论、传播理论、人性理论、复杂性理论等。构建理论框架和论证/解释观点的方法,以及指导研究的理论视角,大多在《以研究方法或研究想法的形式提出提案报告。 相比之下,选择什么样的理论视角、确定什么样的理论框架对于提案报告的质量更加具有决定性。

虽然提案报告是论文的预演和雏形,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也是很正常的。 这些误区没必要大惊小怪,也不必上网。 但是,这些误区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延伸到论文中,对论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因此,破除提案报告撰写误区,不仅是为了提高提案报告的质量,也是为了提高论文的质量。

第一届定性研究方法发展与交流论坛邀请函

为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反映我国质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致力于质性研究的学者提供交流平台,学术中国与美国SAGE出版公司联合举办“首届质性研究”研讨会方法发展“传播论坛”旨在深入探讨质性研究方法的发展脉络、理论流派、实践技巧、本土化探索和发展趋势,丰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实践。

参与本次论坛有两种方式:

一是无论文参与(即不提交论文、以观众身份参加论坛的直接参与);

二是论文参与(即以提交论文的形式参与,论文入选即可纳入论文集,也可以在论坛上发表演讲和交流)。 两种方法都使用平台注册。

截止日期:2016年9月30日下午6点

提交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