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互联网

14岁男孩抱手机玩游戏没收手机很反感

河北省石家庄市,暑假期间,几个孩子在商场里玩游戏。视觉中国供图

李先生最近很苦恼。 他的儿子小鹏今年14岁,上初二。 疫情期间,李先生因为儿子要上网课,给儿子买了一部手机。 没想到儿子一边用手机学习,一边沉迷于网络游戏。 现在,李先生每天下班回家,都会看到儿子在玩手机游戏。 无论他如何批评他,儿子都不肯放弃比赛。 一怒之下,李先生多次没收儿子的手机,但因学习需要,不得不归还给他。

小鹏对于手机被没收感到非常反感。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自己其实并不沉迷于游戏。 他参加游戏是因为同学们都在玩,他想和他们有共同话题,所以他就参加了。 在他们玩的游戏中,排名高的人会受到同龄人的尊重和钦佩,就像班上成绩好的人一样,非常有面子。

小鹏表示,他现在每天花1到2个小时玩游戏,周末可能会增加到3到4个小时。 这其实是同学们中很普遍的现象。 他也明白父母不让他玩游戏是为了他好,但他不喜欢父母对待他的方式——他们总是在玩到一半时强迫他停止。

为了防止儿子沉迷游戏,影响学习,也为了找到与儿子更好沟通的方法,李先生带着小鹏参加了北京市举办的“青少年健康上网夏令营”回龙观医院(以下简称“夏令营”))。

其他来夏令营的家长,和李先生一样,都对孩子长期沉迷手机有着不同程度的担忧。 许多家长表示,他们对孩子玩手机感到焦虑。 一位妈妈说,当她看到孩子拿起手机时,她立即想到他可能会玩几个小时,然后认为孩子的表现会下降,可能会影响他以后的生活,所以他感到焦虑。 她相信这不是她的想象,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所以她更加焦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2019年8月8日,云南丽江,两名青少年坐在礼品店前玩手机游戏。视觉中国供图

青少年需要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在夏令营活动上,著名家庭教育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危机干预协会理事刘丽萍表示,现实中,亲子关系常常因为手机问题而变得紧张。 家长需要明白的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他们需要的是尊重。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就变得“叛逆”。 其实,“叛逆”只是父母给孩子贴上的标签。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听话”,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人,需要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进行相应处理。 比如,在玩手机的问题上,如果家长每天只允许孩子玩手机30分钟,但他们却拿着手机不断滚动,随时随地“手机在手”,甚至玩手机到深夜,孩子都会觉得父母的要求“不公平”。 因此,家长自己应该以身作则,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 事实上,家庭中制定的任何规则都必须由父母和孩子遵守。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点就是父母认为孩子使用手机时间太长,而孩子却觉得自己并没有过度使用手机,更没有上瘾。 那么,如何区分正常上网、过度上网和网络成瘾呢?

刘丽萍表示,正常使用互联网的表现是:出于好奇而上网,缓解紧张和疲劳,上网时间适当,平衡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社交功能不受网络影响。 。 过度使用网络的症状是:沉迷于网络,上网时间过多,每天至少4小时,网络使用占用了大部分业余时间,社交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网络成瘾的表现是:上网欲望强烈,离开网络就会出现戒断反应,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严重失衡,网络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交功能也明显受损。

“过度使用并不意味着网瘾,但很可能导致孩子网瘾。因此,家长如果发现孩子使用手机时间过长,就要引起重视。” 刘丽萍说道。

奖励互联网和完全退出互联网都是危险的做法

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 根据此前的统计报告,中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6.7小时。 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22亿,占网民总体的48.9%。

《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注: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下在校学生,不包括6岁以下群体和非未成年人)学生样本)达到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6.8%——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全国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人口教育(不含成人教育)总人数1.97亿。 2021年,我国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0%。 未成年网民中,90.7%的人使用手机上网,62.3%的人经常上网玩游戏(注:以未成年网民规模1.91亿为依据)。

“玩手机确实会上瘾,连成年人都这样,更何况是孩子。” 另一位参加夏令营的杜姓家长说。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他12岁的女儿从小就由奶奶照顾,最近才和他住在一起。 在老人的溺爱和溺爱下,女儿每天放学回家都会拿着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几个小时头也不抬,受到批评也会发脾气。 杜先生决定改掉女儿的“坏习惯”,于是一有时间就出去陪女儿玩。 没时间的时候,他就让女儿出去和同龄的朋友玩,让女儿远离手机。 经过两周的努力,女儿有了很大的改变。 她晚上不再拿着手机,脾气也好了不少,父女之间的沟通也顺畅了很多。 但杜先生也担心这种变化会持续多久。

孟女士对于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很有经验。 她严格管理孩子,采用了她在心理咨询班学到的“奖励机制”方法。 她的孩子今年9岁,对手机游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孟女士每天允许孩子玩手机半小时,每次只能玩10分钟。 周末可以增加到 1 小时。 如果孩子平日表现好,比如成绩优秀、帮忙做家务,就可以为自己赚几分钟玩手机的时间。 时间。 “孩子还小,很听话,能遵守规则,但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 孟女士关切地说道。

相比之下,陈先生的处理方式就更加“极端”。 他的儿子今年11岁,还在读小学,已经戴上了眼镜。 儿子每天花一两个小时玩手机游戏。 孩子的妈妈精心教育他,但孩子却不听话。 如果他说得太多,母子之间就会产生矛盾。

陈先生心狠手辣,拆掉了家里的路由器,没收了孩子们所有的电子设备,让孩子们没有机会玩手机游戏。 陈先生说,他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所以他知道游戏的机制会让人上瘾。 他认为,要戒掉游戏,就必须削减工资。 刚开始游戏停止的时候,孩子不太习惯,但陈老师会和孩子一起看书,和孩子讨论书上的内容。 渐渐地,孩子们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不过,陈先生并没有完全放心。 “不知道以后如果有机会重新接触网络,他会不会又沉迷于游戏。”

回龙观医院酒瘾病房主任于建金表示,对于幼儿来说,奖励机制要谨慎使用。 因为与成人不同,年龄较小的孩子的自控力较弱。 采用奖励机制,会让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沉迷于“奖品”。

“因为‘奖品’是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东西,而当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奖励时,他就会特别上瘾。同样,对于孩子来说,快速彻底戒掉网络也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方法,因为如果强行戒掉精神活性物质,无论是酒精还是手机游戏,都会出现明显的戒断反应,比如心慌、焦虑、情绪不稳定等。 ,而内心的失落感占据了上风,未来孩子一旦有机会再次暴露,他就会为之疯狂。”

游戏成瘾的根本原因是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网络游戏成瘾是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心理治疗师刘岩表示,游戏成瘾的表现是持续或重复的游戏行为、失控的游戏行为、游戏成瘾。 该行为成为生活的优先事项,尽管有负面后果,但游戏仍无法停止,并且游戏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

柳岩举了一个例子。 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以下具体症状:反复、持续地玩游戏。 他们明明向父母承诺只玩半个小时,但他们却控制不住。 他们想各种办法来延长游戏时间,玩游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唯一重要的是你上学不好,不爱交朋友,连吃饭睡觉都不顾。 你知道游戏给你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后果,比如视力下降、睡眠障碍、成绩下降、心情烦躁、与父母闹矛盾等。 矛盾出现等等,但还是无法阻止。

“游戏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与物质成瘾不同,游戏成瘾反映的是一种真实的需要。想要知道孩子为什么沉迷于游戏,就必须了解他从游戏中需要什么。“什么?”柳岩说道,“如果一个孩子做了某件事,即使他知道这件事很糟糕,那一定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会给他带来一些意义。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这些含义是什么。 。 通常,当孩子沉迷于游戏而无法自拔时,一定是因为他在游戏中得到了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成就感、与同伴交流的快乐、或者宣泄情绪的渠道; 一种可能是孩子在生活中面临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于不良的亲子关系、不良的同伴关系等,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困难,孩子躲在游戏世界里。 ”

刘丽萍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青春期的孩子正在经历身心的变化,初二是一个尤为明显的“分水岭”。 这个时期孩子的学习成绩会出现分化,有的孩子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努力学习,为中考做准备;有的孩子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努力学习,为中考做准备; 有些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变差,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会陷入网络游戏之中。 虚拟世界寻求现实中找不到的成就感、价值感和归属感。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认可非常重要,如果他们能够在现实中获得足够的快乐,他们就不会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于建今说。

她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临床上发现可以采用替代疗法来治疗酒精依赖患者,即用另一种精神活性物质来代替酒精。 慢慢地,患者会习惯这种替代品。 精神活性物质,不再依赖酒精。 于建金认为,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远离手机游戏。 父母的陪伴、关心和表扬可以作为另一种安全健康的精神活性物质,可以给孩子一种自信和幸福的感觉。 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孩子就不会太依赖游戏。

“网络和游戏都不是‘原罪’,真正的‘原罪’是孩子生活中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导致孩子只在游戏中寻求自己需要的东西。” 刘岩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孩子的一种自救行为,也是一种补偿和补偿的行为。所以家长们可以想一想,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到底缺失了什么,怎样才能父母帮助他们的孩子得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东西?一些可以把孩子从游戏世界带回现实生活的东西。”

“家长们也可以反思一下,孩子之所以总喜欢拿着手机,是不是跟自己有关系。” 于建金表示,临床发现发现,很多情况下父母情绪不稳定也是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 他们经常责怪孩子,和孩子说话时生气,让他们觉得和父母说话比用手机和别人说话更糟糕。 有些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评价较低,经常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认可,这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感到沮丧,于是只想留在手机游戏的虚拟世界中。

刘岩建议,家长可以学习一些青少年心理的知识,了解青少年阶段的特点,在家庭层面做出调整,适应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应尽力了解问题的原因,避免焦虑和恐慌。 “这些问题是可以治疗、干预和解决的。” 柳岩说道。

(本文采访家长及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