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互联网

“整体视角”全面剖析黑臭河体以及流域治理施工与运营方式

近期,各城市大力推进黑臭河流及流域治理工程。 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各地此类重大项目都存在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缺乏全面、高效、协调的管理和组织机制。 从系统角度看,这样的系统工程、大项目,并不是从“系统、单位高效匹配”的角度来管理和推进的。

在流域治理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做好规划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系统修复,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保护需求,推动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 因此,黑臭河流、流域治理等重大工程项目不应等同于常规的普通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如保障性住房建设)。 对于黑臭河流及流域治理PPP项目,更需要考虑的是“项目的运营稳定性”。 基于此,我们提出的思路是通过流域生态环境系统和单元的高效匹配和模块化建设,实现黑臭河流和流域的“长效清洁”。

在此过程中,我们构建了一系列“整体视角”,全面剖析黑臭河体及流域治理的建设和运行方法。 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这个项目存在以及这个项目是如何构建的?” 我们需要从项目的整体识别和分析(认知角度)到项目的前期准备(初步调查分析),再到项目的招标和采购,同时如何高效地进行推论。促进和执行项目以及最终结果。 项目交付质量有保证。

这些步骤包含复杂的组件。 由于每个城市的河流不同,资金来源也不同,投标联合体的专业程度不同,多个实体的管理和协调也不同,这使得项目流程更加复杂,造成很多问题。 “反复治理、反复污染”的僵局,导致不少项目失败。

这些失败的项目值得分析。 我认为核心问题是专业知识储备、技术水平和能力、综合管理运营能力、资金筹集等方面都存在结构性缺陷,最终导致资金回收难以达到盈利预期。

因此,建设这些专业性很强的PPP项目,需要系统思考项目的权利和义务的边界以及如何配置资源,这样项目才能设计得更加成熟。 黑臭河项目综合回报率较低。 目前许多PPP项目的加权回报率为5.4%。 部分项目仍以零利润中标,无法保证项目未来的高效实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5点建议和措施:

(一)地方政府要统筹考虑项目发展的全局。 给这样的项目一个“整体吸引力”。 地方政府需要多方研判,打包开发项目,同时开发副产品。 在副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明确“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产权资源、林业资源”的价值。 作为价值注入的一种方式,我们为黑臭、流域治理项目提供利润补偿。

从项目总体规划角度看,应与多个专项项目相结合,与多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项目整体收入水平。 因为黑臭水体工程和流域治理工程需要与海绵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包括防洪、防涝、灌溉、航运、供水、水生态管理、水土保持、节水、污染防治等。 、文化旅游开发、养老地产等项目进行综合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必须考虑项目的完整性。

“子项目内容”太多,对精心部署的要求非常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避免“跟风”的项目。 尤其是涉及部门较多的情况下,还必须思考如何避免后期出现“推诿责任”的现象。 这些都需要在项目规划和构建过程中综合考虑。

(2)其次,流域治理工程必须综合设计。 城镇生活污水、家禽养殖废水、工业污染、农业面源等要纳入PPP项目。 对管网的要求非常高,但很多项目并不包括管网投资建设。 对进入管网的水量集中、管网的检测、监测、测试、诊断以及现有管网缺陷的修复没有总体布局。

很多工程前期只注重清淤、疏浚、堤防、护坡、河道、水生植物、曝气、水生动植物等。 但管网建设没有系统思维,会加剧“重复治理、重复污染”的僵局。 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统筹考虑。

流域治理行业跨度大、边界条件复杂。 “事变”很容易,因为涉及居民拆迁、线路搬迁、地质条件、文物保护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和资本整合多方。 有能力的单位进行系统思考,邀请多方参与,使前期可研设计贴近项目实际,不至于后期对方案进行多次修改。 从运营角度看,核心是汇聚各方专业优势力量,形成合力,改变只重建设、轻运营的不良局面。

(3)必须综合考虑项目的收入模式。 要改变“降低工程成本”的招投标方式。 这种招标方式本身就导致后续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PPP项目主要以政府付费和后续可行性缺口补贴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 由于支付方式是“政府审计确认金额”,会导致项目建设水平低,无法进行全面的系统思考,出现很多反生态问题。 、伪生态治理项目。 需要整合“滨水厂网”,建设方与运营方共同探索、系统地应对复杂情况,降低后续运营风险。

在项目整体设计过程中,要避免“配套”,实行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河道管理、河道景观一体化的整体架构。 因此,在考核上,考核是“整体与个人相结合”,付费是“按实效付费”。

而且,在支付过程中,上下游区域需要联动,因为流域管理降低了下游支出成本,但下游需要向上游购买相关服务。 只有统筹兼顾,才能保证流域管理的稳定性。 。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科学设计项目的融资性,考虑政府支付的信用性、绩效考核的科学性,避免单一的景观观念,精心准备项目的具体内容。 产出目标要明确,边界条件要明确,各专项要高效匹配协调,加大后付费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使项目管理进入系统性考虑的整个生命周期。

(4)流域治理项目需要设计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的要求也不同,整个项目周期较长。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治理、运营、考核也有差异。 如何设计前期和后期的“专业指标考核体系”,以及收集系统、排水系统、合流、分流,需要“明确任务边界”。 制定高效的工程实施方案,而不是照搬其他城市的“成熟实施案例”和工艺路线。

整个实施过程,要进行周密部署,“内容指向明确”。 核心要求是前期工作要扎实,后期产出目标要明确。

在流域管理和设计方面,需要使结构更加成熟,探索“现有的优化空间”,避免经验不足的相关企业介入。

在进行整体工程厂网一体化建设时,还必须避免“配套”,盲目大投资,堆砌工程关联性差的项目,造成边界不清、权责利不对等。的社会资本。

(5)流域治理不能单纯按照工程项目开展。 各地要把流域治理工程纳入长江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争取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借助政策支持,系统开展工程。 但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政府存在经验不足、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的问题。

在实际实施层面,思路和经验仍然围绕“工程建设”。 中标企业多为建筑企业,其在施工方面有优势,但在运营方面不具备优势。

这些现象的存在,最终会导致黑臭河体重复治理、重复污染的僵局。 我们需要邀请多个专业力量系统地协调和考虑,通过前期可行性研究方案的深入编制,然后通过源头治理、过程阻断、终端治理,通过“滨水网络”的整合,包括整合通过子项目的建设,推动流域管理向更加专业化的水平,提高项目实施过程的整体效率,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水清”的总体目标。美丽的风景”。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博士)

近期热门文章

5月热门文章,请点击阅读

(18848)

(18354)

(9699)

(7798)

(7755)

(7730)

(7716)

(6851)

(6642)

(6522)

(6265)

(6185)

(5917)

(5630)

(5534)

(5363)

(5277)

(5262)

(5259)

注:括号内为点击数,统计时间截至6月1日上午9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