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互联网

博客运营商为你准备好了合适的网络环境和熟悉的编辑器

QQ空间:网上小窝

Blog是“网络日志”(web log)的缩写,所以在香港译为“博客”。

博客是“Web 2.0”的一种形式。 这个术语意味着互联网已经从“少数人发布内容给大多数人看”的1.0形态转变为“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内容给其他人看”。 2.0形式。 简而言之,这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和表达方式的“民主化”。

制作“个人主页”需要使用微软或(后来被Adobe收购)“网页设计三剑客”Flash、 、 等工具来制作页面; 然后通过FTP软件将完成的页面上传到服务器。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需要如此丰富的功能,而且编写 HTML 代码的门槛对于普通人来说太高了,尤其是不懂英语的人。 因此,这种自我表达的需要必须被抽象和简化。

实践证明,大多数“个人主页”中最重要的内容、最精心维护的内容就是每个人写的日记。 其他元素包括照片共享、页面装饰、背景音乐等元素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于是,写日记的功能就被抽象出来,变成了“博客”。

博客运营商为您准备了合适的网络环境和熟悉的编辑器。 你只需要像在自己的电脑上打开Word来写东西一样开始写作,剩下的就不用担心了。

个人主页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论坛”或“留言板”,它可以让您的朋友、家人和陌生人在页面上进行互动,而无需编写电子邮件。 为了与此目的兼容,大多数博客服务都可以启用评论区域。

然而,即使是写长文,对于一些年轻网友来说,门槛仍然太高。 如何让一个写不出800字文章的孩子喜欢写日记? 如果不是老师的要求,谁能坚持下来呢?

因此,更适合孩子的自我表达方式是用一两句话就能描述出不同风格和情绪状态的自我装扮。

2005年,QQ空间诞生,满足了中国几乎每一代青少年的情感表达需求。

典型的QQ空间用户可能是从初中开始使用它的。 他们可以通过点击QQ客户端头像下方并输入一句话来更新“谈话”。

头像下方的介绍看起来太像“座右铭”了。 老师说,座右铭要庄严,选择要严肃,所以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颇为“虚伪”。 如果你没有文学天赋,也有一些网站提供了一堆书面的供你选择。

交往最频繁的人是他们的同学。 每天都要在留言板上留言,这叫“不喜欢”。 你来来去去,有时只是发个表情包,这叫“互踩”。

“踏”实际上就是“踏进门”的意思。

在QQ空间的早期,整个浏览器页面看起来就像一个房间的室内装饰。 你的头像QQ秀可以进入这个“房间”,免费或付费添加各种“家具”……

你还得时不时地点击鼠标来给虚拟花藤“浇水”。

这些东西本质上只是一堆相互叠加的图片,但花时间打理一栋属于自己的小房子的感觉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

“迷你屋”这个功能是QQ空间效仿当代韩国虚拟社区“Sewo”而推出的,但取得了远比原版更成功的成绩。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兑换Q币,只是为了换一些更好看的“家具”或者买一架“钢琴”。

腾讯为空间打造了“黄钻”会员体系,可以说是QQ发展史上最成功的钻石之一。

几年后,人人网接手了一群长大后觉得QQ空间幼稚的大学生。 它的空间技术不达标,总有人用自定义代码赠送非常华丽的皮肤效果,只能免费使用。

现在,如果你想体验建造虚拟家园的快感,或许最合适的方式就是戴上VR眼镜,去《我的世界》()开疆拓土。 时代变了,几张破烂的照片就能让我们开心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微博和朋友圈:家已不复存在

近年来,第一代网民的孩子们基本上已经变得善于交际了。 所谓“95后”和“00后”之间的年龄区分逐渐让位于一个更“科学”的术语:“互联网原住民”。

生来就能接触互联网可能意味着很多事情。 重要的一点是,互联网和现实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除了可以匿名的地方之外,还有很多情况下网络身份和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完全相同。 你的亲朋好友在某些场合可以在网上看到你的言行,这与你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招呼的方式没有太大区别。

这一点与中老年人不同。 在我们的记忆中,上网可能是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冒险。

起初,只有少数人能上网,他们看到的不是同学和邻居,而是地理上相隔很远的人。

《第一次亲密接触》描绘的“与网友见面”和“在光的存在下死去”,这一切都是以清晰颗粒的像素为基础,人为地添加了浪漫的光环,甚至低速电话线带来的等待也都存在。感觉很甜蜜。

今天,任何将互联网本身浪漫化的尝试都会被认为是荒谬的。 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素未谋面的网友,也能通过手机GPS的精准定位和莫莫探探的精准曝光,掌握这个人最真实的一面,他的雀斑也无处可逃。 现在看到网友们太现实了,称他们为“本仙”。

与此同时,过去将互联网服务“模仿”到平行世界的做法也显得幼稚幼稚。

人们仍然在玩《模拟城市》,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 而真正想要建立一个永无休止的世界的《第二人生》(Life),已经沦落到不得不靠发币生存的地步。

我们已经知道网络的运行规则和使用方法,不再需要将现有的概念投射到现实中。 主页只是主页,博客也只是博客,不是“网上主页”。

更可怕的是,一些以前人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一些可以作为比喻帮助人们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东西,正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消失。

例如,“保存”图标是一个3.5英寸的软盘。 什么是软盘? “安装程序”图标是一个打开的纸盒,里面有一个中间有孔的圆盘。 这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CD”?

正在消失的众多概念之一就是“家”的概念。

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和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 你知道“家”是你放学后必须回到的地方。 但如果你贴了名人海报,你的父母就会照顾,所以你上传你的个人主页,写博客,装饰你的QQ空间。

当你长大后,买房的目标就变得遥不可及。 你一个人流浪的时间越来越多,每隔一段时间你就得在不同的地方租房子。 “家”这个概念对你来说变得越来越陌生。

——那么,什么是“家”?

有人说,家就是有一块瓦片为你遮风挡雨,有人听你闲聊。 当你在夜里行走时抬头一看,你会发现一盏灯为你点亮。 当你进去时,你可以大声哭泣,歇斯底里地大笑,或者裸奔。 没必要介意打扰别人。

它们都不需要。 你可以每天一个人吃饭,租一辈子的房子,一走就拿起背包,见到父母就挂视频,因为你害怕被迫结婚。

至于那些自认为可以与“一心一意的人”交谈的人,现在宁愿被关起来“只有自己可见”,也不愿去一个标榜“精神角落”的地方。 或者,浏览微博和抖音时,你忘记了自己本来想说的话。 美好的。

——那么,你需要一个“家”吗?

不知不觉中,虚拟的你和真实的你重叠了。

真正的你不需要一个“家”,所以你曾经拥有的那些“网上的家”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