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互联网

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提醒年轻人:何时SCI害你

北京大学生物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发表《提醒年轻人:SCI什么时候会伤害你?》 在他的科学网络博客上。 “这篇文章希望能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一个看待问题的新视角。

饶毅的博客

SCI已成长为我国科教界的一颗畸胎瘤。

究其原因,可能无非是中国的行政领导不知道如何选择专家,不愿意依靠合格的专家来了解和了解。

支持科学研究,层层推进。 有时候,不懂的外行想超越专家,干脆行动; 有时

,等级低的希望评价等级高的。 SCI助长了中国急功近利的心态。

更可笑(也有点悲哀)的是,近几年培养的一些学生竟然患上了SCI。

每年SCI一出来,都是国内被抄袭最多的。 这是浪费时间。没有像样的科学或教育机构

你应该关注各种杂志的引用率每年的增减情况。 如果哪个学生在这样的机构里,为了自己的未来,

你应该尝试逃跑。

近年来,一些应聘教师职位的中国人在简历中注明了每篇论文所发表期刊的SCI评分。

有些还标明其论文的引用次数。

像这样写简历的人,如果发给我熟悉的机构(比如王晓东所在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我所在的机构)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这样只会增加笑话,降低面试和录用的可能性。

我们一般都知道杂志的总体竞争力,绝不会认为某杂志的SCI年度评分有波动。

杂志怎么样? 对于不同的领域,我们一般也知道如何比较。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愿意的话

要知道研究好不好,我们必须自己去了解; 如果我们不懂,我们就要问懂的人。要了解研究的内容,要与同事合作

领域与相关领域之间的比较。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决定招募、支持或奖励某人,你不仅不能依赖SCI,

你也不能依赖引用的数量。

只有懒惰或者假装懂的人才用SCI来评价人。然而我在北京拿不到学士学位

人们在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任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听说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也在

发表超过一篇此类文章的申请人将被拒绝。

像这样写简历寄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人,没想到我和王晓东

不接受SCI就是动脑子。我们都参加过美国一流院校教授招聘多年,没见过这样的经历

SCI收录科学家名单。 我们建设中国一流院校,自然不会变得庸俗。

对于中国的一些机构来说,任何滥用SCI的人也会受到伤害。而且,我相信这样的组织会

渐渐地越来越多了。

补充:

本文仅重点提醒年轻人:求职时,如果遇到重视真才实学、有学术评估能力的机构,如果列出SCI分数和数量,对申请者不利。的引用。

此提醒适用于申请美国大部分中学及以上院校的年轻人,也适用于中国的部分院校。

这些机构依赖于对学术内容的理解和评估,而不是盲目依赖间接数字。 那些认为数字是客观的人只是无知或懒惰。 招人就是一起讨论学术。 没人敢用间接数字来比较,必须根据学术内容来评价。

之所以想写一篇短文,是因为有些人对SCI很痴迷。

至于其他推论,本文不做详细讨论。 读者如何看待,这是仁智的问题。

本文并不是说不发表论文,也不是提倡论文引用越少越好。 也不是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用SCI和论文引用数来判断都是不好的。比如,当没有人理解科学内容,找不到有公德、客观的专家来提高自己的判断力时,最好用裙带关系的标准,比……好,比……好,

说SCI和论文引用不能取代对科学内容的直接理解和评价,并不意味着不应该发表论文,也不意味着发表论文不好。

因此,提出其他观点很正常,批评也很好,但切忌故作姿态,将其他观点归咎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