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互联网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使用的弊端及弊端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新闻语言; 使用规范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2016年1月22日,360百科报道称,正值假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9月份,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 ,一半的中国人可以上网[1]。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互联网流行语被广泛使用。 沉京口雅妮在《网络流行语分析》一文中指出,“流行语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些人群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2] 对于网络流行语,笔者更喜欢姜雪在《流行文化现象中网络语言发展研究》一书中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指“指在网络上产生和使用的流行语。在一定时期内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3]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延伸或微妙的暗示,可以让表达者更加含蓄地表达个人情感。 网络流行语鼓励网民紧跟时代步伐。 作为网络社区的一员,个别观众表示,赵马杰成的言论是别人看得见的,他在交流时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他也追求同样的方式来获得群体的认可。

互联网流行语用于在线虚拟购物环境。 它们是由网民本身或新闻事件产生的,并被网民广泛传播,甚至传播到现实生活中。 网络流行语有其独特的特点。 例如:简单、传播迅速、使用目的多样等,符合现代快节奏的信息传播方式,深受新闻媒体的喜爱。 然而,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乃至公众的日常生活。 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更值得关注。 在本文中,笔者对新闻中不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就规范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是否足以降低新闻的客观性

新闻采写要求真实、客观。 大多数网络流行语都是玩笑和荒唐的模仿词。 用在新新闻中,必然会降低新闻室的客观性。 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可能会使用一些不健康、庸俗、媚俗的网络流行语。 例如:“真是个傻瓜”、“搞笑”、“作弊”等。在新闻中使用这些词语会降低新闻的客观准确性。 例如:“女儿出轨父亲”是对“父亲出轨女儿”的回应(新浪新闻2016-03-19),网上的信息很多,利用网络流行语确实能引起关注但形式化、情绪化的煽动性词语会让公众感到困惑,甚至歪曲信息内容。好玩、粗俗的词语一定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网民变态、病态的心理,使用这些词语会造成歧义媒体人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还应注意受众的接受程度,才能避免意义的消解。例如:2007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档节目中,张书凡一名小学生接受采访,她表示自己打开了一个网页,里面有非常色情暴力的内容,赶紧关闭就可以了,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非常色情暴力”不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媒体人在使用时的疏忽,造成了受众对信息的接受与传播者编码的不对称,从而引发了心理对抗,使其在网络上大行其道。 语言、新闻本应净化互联网,却成了公众的话题。

2、网络流行语表达不规范、简化,容易影响沟通。

新闻事件由媒体人发布,信息直接被受众接收。 新闻语言的错误使用会直接造成负面影响。 模棱两可、使用不当的网络流行语会误导受众,甚至影响受众的价值观。

首先,网络流行语影响了普通话的稳定性。 普通话是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是现代汉族的共同语言。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导致人们淡化普通话,例如:“886”。 这三个简单的数字在英语中谐音“Bye-bye/bai bai le/bye bye/”,表达了聊天等最后的告别,有“bye bye”的意思,有再见的意思。 数字可以表达如此丰富的含义,网络流行语对普通话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使用时更要关注公众是否能够接受和理解。

其次,网络流行语会造成沟通障碍。 例如:“然和蛋”就是无意义的意思。 源自客家话“真是没用”。 虽然它活跃了语言和文化,但使用时并不是通用语言,使人感到困惑,甚至影响交流。 相比之下,网络流行语吸引读者并丰富语义。 优点也被掩盖了。 例如:“喜大普本”是“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庆喜庆、喜相告”的缩写。 ”,意思是这个活动让人高兴,值得庆祝。 2014年11月27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规范广播电视节目、广告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通知》。 不得使用或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力胆家以网络语言为基础,以成语形式模仿引入词语。 互联网传播迅速,网络流行语影响力扩大,语义更新快。 许多网络流行语并不熟悉,在使用时可能会造成公众的困惑,甚至产生歧义。

3、容易引发网络暴力

本文所说的网络暴力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寻人信息,以及聚众以暴力语言进行攻击等行为。 网络流行语来源广泛,包括外来词的同音词、网民自发形成的、长期表达的、源自影视作品或新闻事件的等。 互联网具有侵入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这些浓缩的特征会让网民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产生影响力。 对于与新闻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事件原委和当事人都会被网民人人搜索,他们在发泄愤怒时并不在乎是否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权。 例如,“晕机女孩”是一位90后女孩,在夜间乘坐飞机时出现晕机症状,并在豆瓣网站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哦!我真的应该买一架私人飞机”来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 这条消息在互联网上疯传,并批评她炫耀自己的财富。 随着网友精神不平衡、情绪宣泄,涉案人员也遭到了大众的人肉搜索和谩骂。 媒体从业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应提高业务素质,避免泄露当事人个人信息,谨慎使用相关网络流行语,避免引发网络暴力。 一些网络流行语很容易传播负面信息。 据CNNIC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主要集中在10岁至39岁年龄段,占比78.4%。 其中,20岁至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为31.4%,占总体网民比例最大。 与2014年底相比,20岁以下网民比例上升1.1个百分点,互联网不断向低龄群体渗透[1]。 因此,新闻中网络语言的使用必须更加注重规范,以免影响16岁以下儿童的语言表达和“三观”塑造。而且,青少年模仿能力较强,对新事物非常好奇。 一些涉及官二代、富二代的事件,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例如:“我爸爸是李刚”,是网友用来嘲讽霸道“官二代”的流行语。 来源是李启明的话。 2010年10月16日,李启明在河北省一所大学校园开车接女友,途中撞倒两名女生,造成一死一伤。 事故发生后,他不但没有停下来救人,反而继续走到校门口,被学生和保安拦住。 事情发生后,李启明不但不悔改,还请朋友帮忙。 在保安人员和学生的阻拦下,李启早明喊道:“我爸爸是李刚,你能告他就告他,京东欺骗了你。” 消息传出,周墨剑担责展会期间,一句“我爸是李刚”被网友广泛流传,发泄心中的愤怒和愤怒,成为网络流行语。 被贴上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影响了不少年轻人讨论相关事件的失衡。

4.新闻语言中网络流行语的运用策略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广泛流传,不仅因为它们具有代表性,还因为它们所代表的社会文化现象、审美标准或舆论通常反映了公众的偏好或观点。 然而,网络流行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高新闻的关注度,但在使用或过滤的过程中,还是应该有一些必须表达清楚、有利可图、短期化的原则。

(一)引用网络流行语必须与新闻传播内容一致

首先,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利用网络流行语夸大新闻事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标题党政治”。 网络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热点的新载体。 将他们加入到新闻中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量的读者。 但。 大众媒体引用网络流行语时,一定要注意引用的词语和文章内容,避免出现“卖羊不卖狗”的行为。 例如:“关于女孩的令人震惊的谋杀案”实际上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具有广泛的含义。 夸张的使用手法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不利于媒体的发展。 其次,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流行。 虽然一些网络流行语会进入公众生活,但覆盖面并不完整。 可以说,大众传媒要面对的人群范围很广,但对于那些很少或根本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人,比如那些中老年人来说,他们对这些网络流行语的理解绝对是非常有限。 为了避免这些人在关注和阅读新闻时产生误解和理解不足,当大众媒体引用一些新的、流行的或冷门的网络流行语时,他们应该在文章后或文章中发表一些必要的评论。 的解释.

(二)引用网络流行语,避免低俗,引导正确价值观

网络流行语来源广泛,包括网民本身、热门影视剧、外来词的同音词等。 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 网民素质参差不齐,词语的标准化程度或价值取向还有待观察。 检查。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流行语都体现了时代主流积极的一面,尤其是有些词语的引申意义可能有些晦涩难懂。 这也要求记者在日常写作中广泛收集素材,谨慎使用含义不明或含义晦涩的词语,不要使用,或者修改后再使用。 当新闻报道引用网络流行语时,应该将其作为武器,而不是降低文章的价值。 新闻工作者要正确撰写新闻报道导向,筛选符合报道背景、反映具体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强化媒体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能量,引导正确价值观的方向标。 只有在确保立场坚定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具有积极意义、褒贬分明的网络流行语。

(三)力求规范、合理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具有周期性。 一些网络流行语的热度在后期会逐渐减弱,大众媒体在选词时一定要注意克制,不能乱用、过度使用,造成受众审美疲劳。 对不合逻辑、不规范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要慎重处理,避免过度使用,明确词语的适用范围,结合客观实际,进行创新,创造出更能代表社会现实、反映新闻现象的流行语。 。

5. 总结

事物有其两面。 新闻媒体人应厘清网络流行语的利弊,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传播正确价值观,增加新闻生动性,增强新闻传播效果,让网络流行语更好地为媒体发展和公众生活作出贡献。 服务,同时让观众得到一定的情感宣泄和对观众心理的反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