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互联网

“詹立波”是谁?他是哪所学校的?

在那个“史无前例”的“艰难探索”时代,成名立家是一种腐朽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遭到严厉批判和坚决否定。 别说做,连想都别想。 写文章、出版书籍,当然都是实名署名的,比如杨国荣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赵继斌的《孔子刑罚“少政冒”辨析》、冯天宇的《孔子教育批判》但签名情况一般有两类。 一是明确以某团体署名出版,如小说《红南之战》。 《历史》,作者署名“《红南战史》创作组”,许多“批法批儒”的材料或文章署名“批林批孔小组”还有“工农兵大学”、“批判团”等,这些笔名一般都喜欢用同音字。 ”其实是“两派”,他的真实身份是“清华北大两派大批判小组”。上海市委批判写作小组常用的笔名似乎有两个,一个叫“清华北大两校大批判小组”。 “螺丝钉”,与“螺丝钉”同音,读过《雷锋日记》的人都知道,日记中提倡的“螺丝钉”精神,就是说,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必须永远。记住听党的话,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另一个笔名是“石一阁”。 据说这个团体里有十一位作家。 所谓“十一个格”,也就是“十一人”的意思。 从具体业务来看,两者似乎存在一定的分工。 《罗斯丁》侧重于理论问题的阐释,而《诗一歌》则更倾向于对文学艺术问题的评论。 这种笔名具有很大的误导性,并且看起来与人的真实姓名相似。 时间久了,就很容易把它们当成特定的人名。 如果你试图根据图片来寻找一些东西,那将是徒劳的、徒劳的。 有阴谋了

我们回到开头提到的“詹立波”是谁的问题,这样就容易回答了。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西汉竹简,其中有《孙子兵法》和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 。 关于“两个孙子”的真实性和关系的诸多质疑,可以说经过数千年的诉讼已经尘埃落定。 在这批新出土军事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过程中,以叶剑英元帅为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自然责无旁贷地参与其中,以充分发挥以其专业知识和优势。 具体承担这项任务的是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从事古代兵法和兵法的同志。 他们对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学术论文。

文章发表之前,自然有一个署名的问题。 按照当时笔名的通行做法,签名被命名为“詹立波”。 战争理论研究部通常被称为“战争理论部”,“詹立波”只是“战争理论部”的谐音。 这种用笔名作为签名的方式,在当时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集体撰写的作品签名中颇为常见。 当时,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通俗文史书,题为《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战争名例》,主要根据毛泽东的文章《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革命战争”。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常识介绍,如长韶之战、城濮之战、赤壁之战等。 也是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集体撰写的产物,署名“克力”。 这里的“科”是“军事科学院”中“科”的谐音。 至于这里的“理由”,则是“战争理论研究部”里的“理由”。 可见,所谓“克利”的含义并不复杂。 意味着该书由“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集体编写。

显然,历史研究的范式带有特殊时代的印记,特殊时期的印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和政治气候。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签名方式,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它阻碍了个人的学术贡献得到公正的认可,常常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笔名的来历将逐渐变得模糊,成为新的历史谜团和疑点。

然而,凡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有时,笔名也为正常的学术传承创造了条件。 以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研究为例。 当时有一篇署名“遵信”的文章,写得相当好,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在当时的氛围下,作者只能在文章上署上自己的名字,而去掉了自己的姓氏。 结果就是他做了错事,无意中做了好事,积累了功德。 因为此人后来出现了政治问题,如果这篇文章的署名是他的姓氏,那么这篇文章很可能不适合纳入古代军事研究的参考文献中。 现在文章只署名“尊信”,阅读和引用时不会有任何禁忌。

历史的悖论就在这里,说起来,还真是有趣啊!